《和谐盛世》作者/王圣良、王绪贤
(资料图)
锡雕,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是中国乃至世界一门独特的工艺,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这其中以莱芜锡雕最为著名。莱芜锡雕以造型美观、技艺精湛、独具一格而著称于世,多被文人墨客及达官贵人所拥有,并作为贡品传入宫中。相传乾隆皇帝十分喜欢锡雕作品,经常把玩欣赏,他的一位女儿出嫁时,专门派人到莱芜定做了一套锡雕餐具做嫁妆,今藏于曲阜博物馆。一片片锡片在一双双巧手中反复打磨、不断锤炼,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和创新,让锡雕成为了流传至今的稀世珍品。
从“手艺”到“守艺”:千锤百炼出匠心
锡是排列在白金、黄金及银后面的第四种稀有金属,它富有光泽、无毒、不易氧化、不易变色,不带有金属异味,而且具有吸收不纯物质、 检测毒性的功效,是真正的“绿色金属”。用锡制 作的花瓶,可以使鲜花保持长久的绽放,因此锡器享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储茶味不变,插花花长久”的美誉。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用“天锡遐龄”“锡福遐龄”的吉祥词汇来祝福长者,也常常借用“锡器”代表着“喜气”的吉祥寓意来赠送亲朋精美的锡器。
我国制锡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清时期锡雕在民间已相当盛行。莱芜制锡艺术在清朝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用锡制作的工艺品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锡加工成为当时莱芜重要的手工业之一,相关从业者不下千人。当时不仅日用品需要锡器,婚丧嫁娶都离不开锡器,有礼器、乐器、观赏器、食具、饮具、灯烛具、烟具、熏具、文具、溺具等。其中,饮具、灯具最为常见,饮具中以锡壶最为居多。
燕氏家族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专做锡壶的, 2016 年“燕氏精锡紫砂镶嵌技艺”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 73 岁的燕相辉是家族里的第四代传人。燕氏有自己的独家绝技。普通茶壶一倒水,总是会遗留下一两颗水珠挂在壶嘴上,经过燕氏用锡镶嵌的砂壶后,倒水时干净利落不留水渍,锡还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左右,可谓一举两得。
燕相辉从 8 岁时就开始给做锡壶的父亲帮忙拉风箱干活,14 岁正式开始从事这一行当,不只做锡壶镶嵌,还做各种纯手工打制的锡器。那时候人们日常生活中会用到很多锡器,家家都有锡制的茶壶、酒壶,燕相辉可接到的活计也多。平时燕相辉五天要赶四个集市,兜售、维修各类锡器。剩下没集的那天他在家干活,“那时我一天要把下一集的活全部赶出来,做壶既要打得多又要打得好,手要勤快,眼要赶趟,保证打的壶不能漏水,要不人家会找来让重修,还不够耽误工夫的”。燕相辉说。好技艺就是从这里练出来的,活越干越熟,越干越精,慢慢地,燕相辉的口碑越做越好,附近三个镇锡器类的活计基本都被他承包了。
一件件精美作品的背后,是老手艺人反复打磨的耐心和坚守。时代在进步,制作工艺和制作器具都在发展,但燕相辉仍然坚持用最原始的技艺纯手工制作锡壶,他制作的锡器最薄处能做到6 毫米。高纯度的锡本身很软,把它锻造成一把造型优美的锡壶要经过千锤百炼。燕相辉一边制作锡壶,一边进行解说:“用锡制造的东西必须要经过锤炼,排严的话整个造型才会挺拔。哪里排不严哪里就软,所以要一锤印一锤,把锡片全部都用锤子砸严实,不能有空缺之处。”他手拿一把剪刀,不用任何测量辅助工具,轻轻一转,剪刀在他手里变成了圆规,在锡片上刻画出了一个个精准的圆形。“做这行时间长后,不用量尺,所有尺寸我都记在心里,你看像这个酒壶,做出来就是能装五两半酒的。”制作锡壶时,他的各个手指飞速旋转,配合默契,肉眼看过去,他手的转速之快和精准程度远胜过机器。“之前我去过泰安,和来自肥城、宁阳的五个打锡壶的同行同台竞技,他们都比我慢一半的时间,做的壶也不够精美,于是留下我一人在岱庙工作,向游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工作一段时间后,泰安那边开出可免商铺租金的优惠条件请燕相辉过去常驻,燕相辉觉得自己生在莱芜,长在莱芜,考虑再三后还是选择留在莱芜。
现在燕相辉平日里在农村的家中做壶,周末开车一个多小时到市里的古玩市场来摆摊。“我干活最快的,是年轻那会。那时也有心劲也有力气, 一天能做一个半壶,两天就能做三个壶。现在老了,夏日天长日落晚时,一天可做一个壶,冬天日头短时得过完一天再拐个弯才能做完。不过现在,多半也是做着玩了,周末带着孙子孙女一起到市里,就当放假散心了。”说着,旁边的摊主递来一杯热茶,有熟客来到摊位找燕老聊天,两人攀谈之间,燕老脸上露出爽朗的笑容。
从“技术”到“艺术”:妙夺天工出神作
《石来运转》作者/王圣良、王绪贤
莱芜锡雕技艺不仅运用在日常器具制作技术中,更发展成了一门艺术。锡雕艺人选取质地、色泽俱佳的上等锡,精工细作,摸索创作出了观赏使用并重的艺术制品,收藏价值较高。早在明清时期,莱芜制锡世家王家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14 年在美国全球物品博览会荣获“巧手如神”、 “妙夺天工”两大金奖,1915 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银质奖章、南洋博览会获最优龙牌金奖。民国时期在济南、淄博、临沂都有店面。近期,在国内的工艺美术展览上也屡获殊荣。目前莱芜锡雕工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保护。
“凤王祥”锡雕研究院目前由王家第八代传人王圣良、第九代传人王绪贤共同经营。他们产出的锡雕艺术品采用纯手工工艺制作,雕刻技法上借鉴木雕、石雕的雕刻工艺,结合金属可熔可焊的性质,独创了“拉焊”及“堆焊”的金属雕刻技法,在塑造作品形象上可加可减,深浅浮雕并用,作品灵动自然。“以前做锡雕的老人接触东西的途径有限,大多就是比照着先人留下来的画样来做雕刻。现在我们想做什么东西,可以直接去看实物,比如我想做仙鹤,就可以先去看真的鹤是什么样子,这样做出来的作品就会灵动很多。”王圣良说。
王圣良先生今年 64 岁,小时候因患病身体落 下了残疾,腿脚不便,走路得依靠拐杖或人搀扶。本来以为的“劣势”,却在学艺中变成了“优势”,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出门,在别的小朋友出门玩耍时,王圣良就在家里看爷爷做锡雕,从 7 岁开始就跟着爷爷学习技艺。“最早时,锡雕是爷爷和父亲传给我的饭碗,要谋生计讨生活我就必须得把这个饭碗维护好,因为谋生之路别人可能有很多选择,但我因为身体残疾只能做这个。还有一点是,做锡雕必须心静,静下心来干的活才细致,才能出好活,因为行走不方便,所以我比一般人更能坐得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圣良先生全心全意专注于锡雕技艺,埋头苦干,潜心研究,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莱芜锡雕工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圣良说:“2009 年我去北京参加非遗大会时,我的父亲激动得满眼泪水,他非常高兴,说我们祖祖辈辈没有遇见这样的好事,让我这一代遇上了,真好。”
锡雕艺术品制作工艺复杂,要经过设计、熔料、制板、下料、裁剪、打坯、塑形、焊接、锉削、旋光、雕刻、精抛等十二道工序方可完成。创作一件大体量的锡雕作品更是需要投入大量的心血,从初期的构思到后来的成型,需要成年累月的时间,每件作品会进行至少上万次的敲打。单“独占鳌头”这件作品王圣良一个人做了半年,目前他们父子正在创作一幅名为“百鹤朝阳”的作品,一共有 56 只鹤,已经做了近一年还没做完。但王圣良并不觉得辛苦,他说:“我喜欢纯手工制作的东西,因为它们经过手工打磨后有独特的质感,就像小孩的皮肤一样光滑柔润,浇铸的就没有这种质感,看起来发干。手工制作虽然过程繁琐,但完成一件作品后心情格外舒畅,因为每件作品我都是精心去做的,做出一件作品就像从小养起来一个小孩一样,觉得它十分可爱。”
从“传承”到“传播”:艺术发展无止境
传承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在新一代传承人的潜心创作和不懈努力下,有 300 多年历史的莱芜锡雕正在改变“技艺不传外人”的传统做法,走出山东,走向世界,老手艺在匠心和创新中焕发新生机。
燕相辉每年都会收新的弟子,他的学徒来自周边的各个乡镇,时间长的已经跟随他学习四五年之久。有时还会有同行前来学习,他也毫不吝啬倾囊相授。不学艺时,徒弟们也经常会来燕老家里闲坐聊天,他们的关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燕老的晚年生活趣味多多。
“凤王祥”锡雕研究院在传播和弘扬非物质文遗产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在济南市文化馆的指导下,定期开办锡雕传习班,向来自社会各界的学员传授锡雕传统技艺。与中小学合作,开展研学实践活动,让非遗文化走入校园之中。与腾讯公司合作,为其制作游戏竞赛奖品,传统手艺实现创新。第九代传人王绪贤多次携带作品参加国内、国外各大展览,推动锡雕技艺非遗文化再次重返国际舞台。
鲁王工坊第八代传人王千钧则致力于将莱芜锡雕推向更加艺术化的方向发展。2022 年他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深造两年,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通过造型、装饰等艺术手段赋予作品新的韵味,从“制器尚像”向“制器尚神”、“制器尚意”的方向发展,充分展现出新颖的创意。此外,他在清华大学创办了锡雕研发基地,从工艺美校招收大中专毕业生,为培养一批专业锡雕人才做努力。
艺术发展无止境,传承一门老手艺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创新发展的莱芜锡雕正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新长出的各个枝丫,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END
文| 韩媛媛
图| 韩媛媛、“凤王祥”锡雕研究院
以上内容选自《旅游世界》4月刊
影像点亮世界:做您的影像定制专家
背上相机,让我们与摄影同行
学习摄影知识 参加摄影活动 分享旅摄信息
欢迎加入山东省旅游摄影协会
TEL:0531-81902516
今日头条 | 旅游世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