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卡

赣州于都:小额信贷,“贷”出幸福新生活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宋嘉华 钟林海


(资料图)

六月的赣南,草木葱茏,处处生机盎然;盛夏的于都,后浪奔涌,城乡芝麻开花。

“这里绿化好、水质好,养的鱼肉质鲜美,特别受欢迎。”在江西省于都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驻仙下乡山塅村第一书记杨文赞的介绍中,记者一行沿着蜿蜒的水泥路,来到绿树掩映的大山深处。车辆在半山腰行驶,透过车窗放眼望去,一汪清澈湖水映入眼帘,高峡出平湖的惊叹脱口而出。

看见记者,一位皮肤黝黑的男子热情地迎了上来。杨文赞说他就是养殖户肖明。

今年39岁的肖明,是山塅村大龙组脱贫户,受技术制约和资金不足的制约,他的养鱼规模一直停滞不前。2017年,在村两委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肖明顺利地申请到了5万元扶贫贷款,将研制规模扩大到10亩。养殖规模上去了,肖明家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成功退出贫困序列。

2022年,因政策调整,肖明通过乡村振兴贷款转贷续贷5万元,又把养殖规模增加到13亩。“我们这里山好水好,特别适合养鱼,我要把自己学到技术教会更多的村民,和大家一起挣更多的钱。”肖明说。

利用小额信贷的杠杆,撬动农业产业从“输血”到“造血”大发展,于都县发动帮扶干部、村组干部,除了“面对面”“手把手”进行宣传动员,广泛宣传小额信贷帮扶政策,推动乡村两级干部统一摸底排查符合条件的贷款人员,做到“应贷尽贷”,还发挥村两委和帮扶干部作用,为有贷款意愿、发展产业能力的人员,提供种养殖业发展规划和生产经营规划,助推农户们放心、大胆申请贷款发展产业。

“那时的日子,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挺过来的。”在葛坳乡陈田村,说起当年的困境,正在脐橙基地里劳作的脱贫户谭石发记忆犹新。

十年前,为了照顾失明的母亲和嗷嗷待哺的孩子,补鞋、修伞、摆地摊,卖菜、卖水果、卖生活用品……谭石发样样都干过。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实施后,谭石发申请到了5万政府贴息贷款,种植了50亩脐橙,生活才慢慢好了起来。

有了小额信贷的“压舱石”,谭石发又与人合伙承包了17亩鱼塘,种植5亩多水稻。现在,谭石发一家每年稳定增收超过10万元,不仅装修了一栋三层的房子,还协助弟媳妇一家建了一栋三层的房子。

助力脱贫群众科学发展产业经营,有效规避盲目投资、降低市场风险,确保小额信贷资金发挥“造血式”作用。于都县坚持定期回访监督机制,对小额信贷人员进行跟踪问效,了解资金使用情况,及时掌握贷款到期、逾期等风险情况,确保群众“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促进小额信贷工作健康发展。

“老余,去年的小额信贷款还上了,今年还需要借贷吗?”在黄麟乡远坑村,回访人员热心地向脱贫户余圣荣解释小额信贷新政策。

2016年,余圣荣在5万元贴息贷款的助力下,念起了养牛的“生意经”,甩掉了“贫困帽”。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牛结节病蔓延、牛肉销售行情差和餐馆生意冷清,余圣荣资金周转不开,面临关门停业。帮扶干部了解情况后,向他介绍了县里产业振兴贷相关政策,并帮助他申请办理贷款20万元,余圣荣的集养殖、屠宰、销售于一体的生意又红火了起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用好小额信贷杠杆,‘贷’出幸福新生活。”于都县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文禄介绍说,近年来,于都县坚持把小额信贷免息贷款作为发展产业和帮助脱贫户致富增收的重要手段,通过早谋划、广动员、勤对接、快审核、严督导,积极整合县乡村工作合力,有效倒逼各方责任、政策宣传、服务指导、后续监管全落实,切实让“小贷款”发挥出了“大作用”。2023年以来,于都县成功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1亿元,提前半年完成上级小额信贷指导数,带动2219户脱贫群众发展蔬菜、水稻、油茶、脐橙种植及肉牛、肉鸡养殖等产业。

推荐DIY文章
世界快播:骁龙750g和骁龙695哪个好
驾考宝典打开夜间模式的方法
eclipse恢复默认界面的方法|世界通讯
Win11设置以管理员身份运行的操作方法
电脑升级Win11后变卡的解决方法
当前最新:win11状态栏错位的解决方法
精彩新闻

超前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