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卡

指尖上的舞蹈——民间艺人李书琴的巧手人生

指尖上的舞蹈

——民间艺人李书琴的巧手人生

□郭晋兵


(资料图片)

数千年来,沁河两岸催生出很多优秀的民间工艺制作者,李书琴便是佼佼者之一。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专程去拜访李书琴老人。老人家的屋子不大,墙上挂满了很多装裱完整的剪纸、布艺作品;几张简单的家具,很旧,应该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桌椅,上面堆放着许多有趣的工艺物件;一个老旧的柜子,透过玻璃,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里面堆满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布艺物件。这里虽然没有精心布置,却俨然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民间工艺展览室。

A 润城镇有名的巧手闺女

1935年3月,李书琴生于阳城县润城镇下庄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是明朝独资捐建海会宝塔的富商李思孝的后裔。她的母亲是镇上非常有名的巧手媳妇,只要谁家娶媳妇嫁闺女,做满月摆寿宴,都要请她去剪一些大红的窗花、礼花,以及一些饱含祝福的剪纸图案,还有蒸喜馍捏面糕。若是逢丧事,邻里也会请她去捏面食供品,扎纸马纸人。她的母亲经常走乡串户,她总是跟在身边,所有的手工技艺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在八九岁时,她便能托着样子剪窗花、做香袋。

过去农村逢年过节规矩多,沁河岸边像李书琴母亲这样的巧手也非常多,这种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土生土长、土色土香的民俗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李书琴。

她不仅跟着母亲学捏面糕,以及各种各样的面塑,而且还善于观察生活中花鸟鱼虫、草木畜兽的模样,自己创作富有寓意的作品。她是一个做事非常有心、特别执著的人,只要自己构思好的东西,就一定要做成,独坐时思,睡觉前想,半夜经常起身创作。就这样,到十八九岁时,她已经成为全镇非常有名的巧手闺女。

虽说已是88岁高龄,但李书琴神清目明,思路清晰,非常健谈,讲了许多关于自己的故事。

19岁时,她奉祖母之命嫁到了润城镇北音村曹家,先后在城关镇、润城镇、北留镇供销社工作,由于工作认真、踏实、能干,屡次被树为劳动标兵、先进典型。在经过三年困难时期后,她积极响应国家经济调整整顿政策,回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给村里喂过猪、养过蚕,又自学成才做过裁缝。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她参加了全国的“三线”建设,和众多青年骨干一起去武乡修铁路。当时,她是裁缝,却是难得的通才,带了很多徒弟,只要是上边派下来的活都能做,而且做得比别人都出色。

她心地善良,做活有韧劲,没有私心,倾尽自己的裁剪技艺传授给徒弟们。她没有学过木工,家里的家具都是自己亲自设计,简单的就自己加工制作;她不是泥水匠,却可以垒砖砌墙。无论做什么事,她都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劲,一定要干好,受到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劳动中,她敢想敢干,曾连续担任三个生产队的队长,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定居县城。知天命之年的她,对民间艺术的热情不仅丝毫没有减弱,反而更加狂热,与时俱进,积极创作,把许多新时代的审美元素融入作品中,让自己所钟爱的民间技艺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B 把阳城面塑文化推向全国

李书琴老人经常受县政府的委托,为元宵节设计制作花灯。她说,花灯制作的技艺较难,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花灯的形状、材料、审美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设计出让老百姓喜欢的花灯,创意很重要,决不能墨守成规。在她看来,花灯的变化是必然的,更能激发出自己无穷的想象力。于是,经过编扎、裱糊,配以剪纸、刺绣、诗词、书画等装饰,一双灵巧的手便制作出了圆形、正方形、圆柱形、多角形等形式多样、精彩别致的彩灯。

她就喜欢这样具有挑战性的生活,每次都能做出新意,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继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1989年,县政府授予她“花灯制作能手”称号。

平日里,她喜欢捏一些动物面品让孩子们玩和吃。亲朋故旧、远近乡邻只要有事找她帮忙,她从来是有求必应,来者不拒。凡是民间婚丧礼俗、祭祀天地、四时八节等,是李书琴老人最忙碌和最充实的时候,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喜欢。可以说,一年四季,她都是忙碌的,除了繁多的家务,似乎把大部分的空余时间都献给了社会,献给了民间艺术。

1991年5月,在晋城市召开的全国文联组联工作现场会的美术展览会上,书画摄影民间艺术作品丰富多彩,剪纸、面塑、陶器展品琳琅满目,其中的面塑作品如哪吒闹海、狮子糕、金蛙驼兔、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十二生肖等献供,寓意多样,形态各异,塑工精湛,栩栩如生;剪纸作品如龙凤呈祥、五福捧寿、丹凤朝阳、麒麟送子等,大胆创新,删繁就简,拙中见巧,夸张传神,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让所有的参观者惊叹不已。这些面塑、剪纸,还有绿绸金线蛤蟆、双头虎枕等近百件布艺作品,先后多次在县、市、省各级组织的活动中展出。央视曾播出的电视专题片《阳城面塑》,以构思新颖、造型可爱、色彩艳丽、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让阳城民俗文化走进了全国人民的心里,引起强烈的社会轰动效应。这位登上中央台的面塑创作者,正是李书琴。

1992年4月,县委宣传部为李书琴颁发烫金荣誉证书,这是对她数十年来孜孜以求的民间艺术创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她丰硕艺术成就的高度赞誉。李书琴把阳城面塑文化推向全国,走在了同行们的前列,让沁河两岸独特的乡土传统和乡情韵味,逐渐成为阳城一张亮丽的民间艺术名片。

C 各种活动上屡获大奖

在一个大纸箱中,李书琴的儿子找出了几十张面塑、剪纸、布艺照片。李书琴用手指着每一幅照片,耐心地描述着当年的创作故事。这些照片都是李书琴老人参加各类展出活动的作品实拍,有的粗犷质朴,有的精雕细刻,大都浓墨重彩,鲜艳夺目,让我第一次领略了民间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一张照片上的年糕,是阳城县东乡人过年的必备民俗面品,在大年初一敬奉天地与观音菩萨的献供,在她的手下却捏出了花样和极致。这尊年糕高近一米,宽一尺有余,三节云纹栆坨简单而不失大气,年糕的上部有精雕细琢的丹凤朝阳、凤戏牡丹、虎头、枣花、花丛等造型,年糕的四面还剪刻生面屏四扇,两边放面羊和面猪各一只。

还有两张焙面娃娃的照片,特别引人注目,分别是嫦娥奔月和老寿星。李书琴说,她捏制的老寿星、嫦娥奔月、圪蟆驼兔等6件焙面娃娃,获得1994年山西省文化厅举办的“山西省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金奖。同年10月,阳城县选送的18个焙面娃娃,参加中国文化部组织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展览会”,其中就有李书琴捏制的嫦娥奔月和老寿星。阳城的焙面面塑作品一经亮相,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便吸引了众多专家的目光,为此,她与一同赴京的其他五人的作品获得集体银奖。

阳城特有的焙面面塑的知名度、美誉度空前提高,让这个充满人文情趣、土生土长的民间工艺大放异彩。

李书琴不仅会剪窗花、鞋花、枕花、礼花、喜花等,还会剪凤戏牡丹、蟾戏海棠、喜鹊闹梅、蝴蝶扑梅、金鱼拱莲、小猴摘桃、松鼠葡萄、十二生肖等百余种图案。别人能剪的她会剪,别人不会剪的她也会剪。她把平常的物体经过大胆取舍、删繁就简,用最简洁的线条进行表现,通过黑白、粗细、虚实、疏密等艺术手段,随心所欲,把很多的不可能变成了现实作品,让人叹为观止。一把小剪刀在她的手里,愣是弯曲自如、运转灵活地剪出了镂空的美感和艺术享受。

她的刺绣鞋花、手帕、枕头顶、床围等,以及穿戴的各种饰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方特色浓郁,针脚细密,布局匀称,色彩艳丽,图案形象生动。李书琴从小就生活在农村,显示出非凡的才艺,能织善绣,远近闻名。她不停地翻动着“百宝箱”里的物件,就像在检阅自己的“部队”,每一件都视作珍品,每一件都是小心翼翼地打开让我欣赏,自豪感溢满脸庞。

李书琴家里现存自己亲手做的各种刺绣60多件,各种布绸工艺品200多件。虽然没有受过什么艺术训练,也没有学过什么艺术理论,但她从实践中获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却是那样丰满和诱人。

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关注度日益提升,李书琴的作品经常参加各种竞赛展览活动,逢展必去,且屡获大奖。尤其是2004年9月,太原举办第二届国际面食节、全国面塑大赛,展出了她的孔雀开屏等66件作品,并在中央电视台专题播映,从县级到中央的各级媒体以不同的方式报道了她从事民间艺术的生动事迹。

不是艺术家,却用大半生的心血和智慧把钟爱的民间工艺做成了老百姓的口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妇女,却凭着高超的技艺声名鹊起,冲出山西,走向全国;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却一次次把阳城民间工艺带到全国人民的面前,为阳城民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毫不夸张地说,李书琴是绽放在阳城县民间工艺领域的一朵最绚烂的“奇葩”。

推荐DIY文章
Win11系统VT开启方法介绍
Win11开启语音识别功能的方法
暗黑破坏神不朽服务器连接失败的解决方法
360驱动大师升级驱动的技巧
陌陌打开隐身模式的方法
淘宝亲情账号设置教程
精彩新闻

超前放送